在研究南陵中学抗战时期校史的过程中,了解到安徽省郁青农校是南陵中学的前身之一,它创建于1942年,校址在今工山镇童村的一处名曰“学生宕”的山岭上,(“宕”是低洼之处,积水成池塘,犹学生塘也,农校师生山上办学靠此处汲水,故名学生宕也)。山上树木葱茏,有青草池塘,环境清幽。学校面积有几百亩,有校园、校舍,还有可供从事教学实践的苗圃。创办者是南陵颇有名望的大绅士张和声。张号仪湖,原峨岭乡人,当地人尊称其为“张和老”。他是南陵近代史上影响很大的人物,一生颇多善行。尤其注重兴办文教事业,创建了南陵县内第一家图书馆——南园图书馆,藏书一万多册。他创办了多所学校,为郁青农校董事长。
1944年,学校迁至县城的原湖南会馆处,即郁青楼,直至建国时期,学校共毕业了五届学生,有三百多人, 主要为发展本地的经济建设服务。迁址后的学生宕校舍原有的楼房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只剩下一排原作食堂及厨房的平房。
魏青平老师曾多次寻访过童村的郁青农校,并写有《艰苦卓绝报效中华》一文。南陵中学校长汤兵,县关工委负责人叶远明,南陵中学部分负责人,南陵中学一九八零届和一九九一届的部分校友,都曾察访过郁青农校旧址,感受到前辈校友办学的艰辛,深入了解了南中校史坎坷辉煌的历程。
在此之前,南中校友、博文中学校长万惕园,南中校友、文化工作者省诗词学会负责人王苏陵及其友人,也都曾寻访过郁青农校旧校址。这些也说明人们并没有遗忘这所曾经是南陵有名的学校。
在深入采访的过程中,南中汤兵校长、魏青平老师及校友们均感到:如能将学生宕尚存的农校校舍进行维修,郁青农校校址加以整理维护,则无疑是对历史的尊重,可以作为今人和后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又因此处山岭风景优美,环境清幽,兼具自然和人文景观,若开发为乡村旅游景点,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优势。大家认为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竖立起标牌,告示此处的原来属地,予以保护。第二步再筹集资金进行维修整饬。汤兵校长就此事多次和工山镇镇、村级负责人商谈,魏青平老师则和九一届校友向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申报材料,请求将农校此处校址纳入童村美好乡村规划。此举得到服务中心负责人易鸿才主任的大力支持,随即答应采纳我们的意见。易主任和工山镇政府商谈,决定先竖立起郁青农校旧址的标牌,竖牌单位为工山镇政府和南陵中学两家,待明年建设资金下达后再行维修。
2022年新年伊始,元月2日凌晨,童村支书汤厚如冒着严冬的寒风,守候在学生宕路口,带领安装师傅直奔山岭,并亲自动手,协助两位师傅一起,在山上竖起了校舍、校址的两块标牌。元月4日那天,魏青平老师和南中九一届校友朱晓宝、柯桂林二人闻讯,于下午二时驱车直奔童村。到达岭上时,眼前忽然一亮,一个钢铁支架铸就的标牌,高高地屹立在大地上,右边竖行大书“郁青农校旧址”几个字,左边的标牌叙述了郁青农校的校史,建校者张和声的业绩,以及建国后原校址上曾开办过的童村中学等学校。旁边不远处农校校舍的墙上挂着工山镇政府和南陵中学合立的保护校舍校址的标牌。二者相互映衬,熠熠生辉,使原本冬日萧瑟的山岭洋溢着勃勃生机,且显示出一种历史的凝重感。
至此,南陵中学抗战时期县内的第三处校址——郁青农校旧址经过挖掘整理,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第一处校址位于工山镇蒲塘村,现尚存一口师生饮用的水井。第二处位于弋江镇张村,保存有一排校舍。另一处校址在泾县肖村,是一处旧祠堂。)它们昭示着人们:继承前辈的艰苦创业精神,振兴教育,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坚韧不拔地前行。
当代诗人,南中校友李睿在寻访郁青农校校址时,曾吟诗一首,全诗曰:
秋日与家人访郁青农校旧址
野花开满年时路,依旧清清半亩塘。
烽火未教弦诵辍,山林同沐泗沂芳。
尚存陋室经风雨,每念高怀报梓桑。
久立天光云影里,秋烟蔓草共苍茫。
关注"都市百货" 了解南陵
微信咨询wanglf2r(不拉群 发广告者勿加)
热门评论